为什么细胞可以冻存,而人却会被冻死?

本篇文章共2175字,预计阅读时间12min


 

细胞冻存的意义

 
据研究表明,人体细胞会随着年龄的增长,逐渐老化,人体的自我再生机能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。
 
因此,为了有效的预防疾病,增强自身免疫力,预先将当下健康、年轻的细胞,通过安全采集并超低温冻存起来,在有抗衰防病之需时再回输到人体内,对抗疾病、延缓衰老、增强抵抗力,就成为了未雨绸缪的重要抉择。
 
储存自己健康时期的细胞,就如同储蓄未来的生命与健康,为自己和家人的幸福储存一份意义非凡的保障。
 

图|《Science Advances》当期封面

 

 

细胞冻存的发展史

 
1776年,意大利科学家Lazaro Spallanzani 最早发表了低温处理对“细胞”活性影响的报道。用雪冷冻瓶中的马精子10多分钟后,再将玻璃瓶放回室温下,原本不动的精子,又恢复活性了。
 
冷冻时间增加至数十分钟,情况依然如此。最后得出重要结论:“冷”无法杀死精子。
 
60年代,美国纽约血液中心 Rowe 实现了红细胞的低温保存。1980 年,他将在液氮温度下保存了 12 年的红细胞复苏后进行检查,没有发现任何生化和功能上的变异,从而从实践上证明了生物材料可以在低温下长期存活。
 
● 80年代以来,理学和工程学进入低温保存研究领域,低温工程理论及实用设计原理的不断更新及应用,低温生物学的研究快速发展。
 
● 20世纪以来,人类的科学研究进入细胞水平阶段,开始对生物和作为食品原料的生物材料进行低温保存处理。到了 20 世纪末,随着科学方法的不断进步以及冷冻方法的不断完善,低温保存技术广泛的应用到了临床上。
 
2015年科幻小说《三体》编审之一、重庆女作家杜虹找到成立于 1972 年 的美国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(Alcor)冷冻大脑引起轰动。
 
 
2017年5月,我国首例人体低温保存在济南完成。
 
 
目前,世界上还有较大两家机构提供冷冻人体的业务,分别是成立于 1976 年的美国的人体冷冻研究所(CI)和成立于 2005 年的俄罗斯的 KrioRus 公司。Alcor 在 1976 年进行了首例人体冷冻术,对象是该基金会的创始人弗雷德·钱德林的父亲。
 
 

采取什么样的冻存方式?

 
细胞冻存最常用的技术是液氮冷冻保存法,主要采用加适量保护剂的缓慢冷冻法冻存细胞,减少在冷冻过程中对细胞的损害。
 
 
液氮罐
 

 

聚乙烯基吡咯烷酮、乙二醇、甲醇和甲基乙酰胺等都是低温保护剂。在细胞冻存中最常见的是二甲基亚砜(DMSO)和甘油,这两种物质分子量小,溶解度大,易穿透细胞,可以使冰点下降,提高细胞膜对水的通透性,关键在于对细胞无明显毒性。
 
DMSO通常浓度为5 - 10% (v/v),最佳浓度随细胞系的不同而不同。甘油在冷冻介质中的最终浓度为5 - 15%,同样,最佳浓度取决于细胞系。
 
为了提高较难保存的细胞的存活率,冻存时可以选择增加保存液中的血清浓度。想要冻存细胞更快更稳,细胞冻存液会是不错的选择,无需配制,直接在细胞中加入适量的冻存液即可,操作简单,就能拥有高活率的细胞。
 

细胞冻存流程示意图

 
慢速冻存对细胞活力的恢复是非常重要的。对于人体细胞而言,每分钟降低-1到-3℃能让细胞更好适应冻存状态。目前储存细胞时要使用程序降温仪,严格按照预设程序冷冻后达到目标温度,低至一定的温度后才可以转入-196℃深低温液氮中进行长期冻存。这种程序性降温,使细胞的活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,以免其出现我们常说的“冻死”。
 
程序降温仪

 

 

为什么要进行程序性降温

 

 

 

当然~,躲进零下196度液氮的前提是 “耐受低温伤害” !!

 

细胞从人体组织中分离出来后,我们常规将其保存于-196摄氏度的液氮中。

 

然而,细胞中含量最高的成分是水,而水在低于零度的条件下会结冰。如果将细胞悬浮在纯水中,随着温度的降低,细胞内外的水都会结冰,所形成的冰晶能轻易穿透细胞膜和细胞器,从而导致细胞死亡。(ps:纯水为不含杂质的 H2O)。

 

在溶液中加入冷冻保护剂,则可保护细胞免受冰晶伤害。这是因为冷冻保护剂容易同水分子结合,从而降低冰点,减少冰晶的形成,使细胞得以在超低温条件下保存。

 

 

当然,为了使细胞长期处于零下196摄氏度低温环境并保持活性,除了合适的冷冻保护剂,还需要合适的细胞培养液,规范的操作以及严格的降温程序等。

 

细胞降温过程中,细胞内水分渐渐向细胞外渗出。

 

如果冷冻速度慢,细胞内水分外渗多,细胞脱水,体积缩小,细胞内溶质浓度增高,细胞内不会发生结冰。

 

如果冷冻速度快,细胞内水分没有足够的时间外渗,结果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发生细胞内结冰。

 

因此严格的降温程序对细胞保存也十分重要。

 

 

20年之后活性如何?

 

在液氮罐中“沉睡”20年之后,被冻存的细胞到底能不能“苏醒”过来呢?我们让真实的数据来说话!
 
● 2012年,北京市道培医院救治一位49岁,体重达87公斤的白血病患者,脐血库为其提供一份1998年已经冻存14年的脐带血, 复苏后细胞活性达96%。
 
● 2017年一份采集于1998年5月,冻存18年11个月的脐带血,复苏后细胞活性为97.16%
 
● 2018年,一份1998年6月采集的脐带血,冻存了20年零4个月,复苏后活性为99.75%

 

 

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长期冻存的细胞,复苏之后,活性仍然很高,依然能够很好地适用于临床。目前也已有很多实验证明,经成功低温保存的细胞在-196℃的温度中保存数十年,复温后检查,未发现任何生化和功能化的变异。
 

 

理论上的永久续存能否实现?

 

只有深低温冻存状态下才能使细胞处于休眠状态,细胞中的酶被抑制,不会发生电离损伤,才可长期冻存。细胞冷冻储存在-70℃冰箱中可以保存一年之久;细胞储存在液氮中,温度达-196℃,理论上储存时间是无限的。
 
 

 
THE END
 
编辑:赵  伟丨审核:林润致
 
 

 
 
SELECTED
精丨品丨推丨送
 

 

 
 
DAY SIGN
日              签
 
 

 
 
 
您的每一次在看
都能帮助传递知识给更多的人